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发展成就

发展成就

【奋进上商】产教融合凝练商科特色 铸魂育人共谱时代华章————上海商学院产教融合为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开新路

目前,上海商学院先后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市衡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电气集团等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等相关领域合作,为服务上海地方经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落实好国家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商学院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建校七十多年年来,始终坚持“以商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紧随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商”为根,在“应用”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商科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

图为奉浦校区

一、 不忘初心,服务国家、地方经济

(一) 落实国家政策,确立应用型目标

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大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2020年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沪发改社〔2020〕41号),要求统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建设6-8所国内领先、行业公认的应用型高校。上海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扛起新时代立德树人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始终以“商”为魂,坚持“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特色,立足学校实际(例如,学校近4年毕业生中87%以上选择直接就业),坚定不移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为国家、上海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 紧跟市场需求,探索产教融合

2015年,学校成立“中兴-曙光学院”,集中精力开展横向项目、软科学项目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了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专业品牌。2017年,学校新设零售业管理专业,为教育部新增专业,属全国高校首创,专业与国内外著名零售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先后在11个专业(12个方向)进行卓越商科试点专业建设,试点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与创新能力。2020年,学校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展开产学合作“改革试验田”建设,以产业学院模式成立腾讯云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开展合作,建设中外合作“特区”,成立上海商学院-上海酒店管理学院,开始新一轮产教融合征程。

二、 多措并举,引领产教提档升级

通过专业发展向应用型聚焦、课堂学习由纯理论到理论+实践转变、培养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授课教师由理论到理论+实践的双师型转变、学习空间由教室向教室+实践基地转变、毕业论文由纯写作向论文+项目设计转变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学校先后召开三次大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要求各专业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开设跨专业课程等,并制定《上海商学院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方案》,不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一)夯实产教融合,助力一流本科专业

学校与“国美集团、上海迪士尼、宝格丽酒店、苏宁易购、喜达屋、百联集团”等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夯实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助力一流本科专业,赋能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目前已签约326个实习基地,为我校产教融合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学校先后获批9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工商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4个专业已通过教委2020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审核,报送教育部。形成了产教融合与专业建设相辅相成的局面。

(二)多元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充分借助校内外优势资源,通过校政、校企、校校以及国际合作等方式,建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培养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1)与“上海品牌”合作。学校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长期合作,承接市商务委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线新经济、主副食品市场保供等多个课题项目;(2)与国之重器合作。学校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及长宁支行合作,以我校金融类专业理论基础为支撑,解决银行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等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发挥双方对国家,对社会,对上海市“四个品牌”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社会职能;与腾讯云合作,借用企业资源,围绕新文科建设,打造智能营销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移动互联网运营与管理等新专业,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与上海电气集团合作,在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创新创业等领域,加强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优秀案例;与衡山集团合作,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党团组织共建等多方面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在搭建产教融合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师资互聘课程共建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3)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2020年,学校与上海财经大学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就新商科人才培养、专业及课程建设、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4)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9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积极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境外交流学习。2020年,学校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引进洛桑的核心专业课程、国际一流学者和实操大师等,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依托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上海研修基地,大力开展援外培训工作,累计培训来自亚、非、拉、欧、大洋洲134个国家和地区的4400多位学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图为图为上海商学院与衡山集团、上海电气、上海商务委、腾讯云计算等集团签约现场

(三)双师型队伍打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产教融合战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采取多种举措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围绕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平台、中西合璧的师资培养平台,促进授课教师由理论到理论+实践的双师型转变。通过教师国内外访学、培训,上海市青年教师培养等途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近三年教师境外读学位、访学、进修人数117人;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专任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职业经理人、客座教授等形式,引进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技术专家和高校学者进校授课、指导各种竞赛。

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生团队获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佳绩。自2015年以来,学校累计有19名学生获得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奖学金。学校在第45届、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喜人的成绩,获得“酒店接待”与“商务软件解决方案”两个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先后培养出7名国家队队员,4名教师入选中国专家/教练。陈植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代表国家征战喀山,表现出色。王立智、庞泽锐、连雨沁、三名同学入选第46届中国国家集训队资格。我校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致函我校表示感谢。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等7个部门联合表彰我校,并授予团体银奖和优秀组织奖荣誉。

图为上海商学院师生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上合影

(四)实习基地建设,丰富人才培养途径

深入开展高质量、高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多样化优越性条件,使学习空间由教室向教室+实践基地转变。首先,通过开展校级实习基地项目招标,鼓励各专业依托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制定大学生校外实习培养方案,创新实习管理机制与模式,并定期进行实地考察、组织项目验收等,确保实习基地建设质量,剔除僵尸基地。其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2+1”学期制,在夏季安排4周集中进行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公益志愿服务等,保障实习长度。第三,通过推进跨专业的创客空间项目建设,孵化IOS俱乐部、云拿无人零售店(2020年徐汇开新店)、今日我主播、相田银黏土等创业实践项目,选拔奖励支持优秀项目免费入驻基地,进行训练,做好校内创业实践基地运营工作。第四,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学年设置认知实习、体验实习、专业实习模块,突出递进式、多层级专业实习的组织与实施,确保实习效度。

(五)创新创业教育,彰显人才培养成效

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1)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校长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组长。制定《上海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创新创业领导与管理;(2)制度激励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修订出台《上海商学院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实施方案(2019年修订)》《上海商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等,依托激励计划遴选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保障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工作;(3)做好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开设有《创业学》、《创新创业案例》、《创业综合模拟训练》等共计21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4)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双创项目的高效、便捷管理。(5)完善毕业论文管理,鼓励学生通过作品、专利等形式完成毕业论文。

学校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产业变革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4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5年,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挑战杯”等学科(专项)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30余项。2016-2020年,学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28项,在“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累计获奖128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641项,其中国家级125项。依托双创项目,积极进行项目成果转化。仅2020年,学生发表省部级以上期刊论文21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4项,专利3项,12名在校学生完成公司注册,开启人生创业道路。

图为上海商学院学生在第四届“汇创青春”大赛中合影

三、 凝练特色,谱写商院时代华章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探索,学校逐渐走出一条具有商科特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之路。即坚持“理实一体,三业融通,四链合一”协同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

(一)理实一体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从课程学习到孵化落地,学校构建了具有商科特色的“理实一体”即由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理论课程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课程相统一的综合性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3学期制、实践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设置实习模块、针对学生需要采取差别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课程比例等措施,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建设。

(二)三业融通

通过校政、校企、校校等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企业、行业三业融通。通过校企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共建教学团队等方式,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创新创业、企业科技创新等有机结合,形成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实现以专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依托,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链。

(三)四链合一

通过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多项举措,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相辅相成。

教育链:2016年至今,学校先后对260门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印发《上海商学院双万课程支持培育计划》,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疫情期间,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使学科专业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人才链:一方面,形成企业家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双向良好循环,引进高技能、高水平人才;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探索腾讯云学院(产业学院)模式,培养行业、企业紧需人才。产业链: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学科优势,寻找多领域的对口企业合作,确定战略合作框架,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上海产业经济发展,同时帮助企业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升级。创新链:依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将产业需求融入创业实践。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实际,形成人才培养规格对接产业标准、教学内容对接企业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教学场所对接工作场景、教师队伍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相融合的良好格局,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

先后获批“教育部 -中兴通讯 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教育部 -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近三年,学校共获批5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谱写了产教融合新篇章。

四、 累累硕果,孕育一流商科人才

具有商科特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不仅为学校带来累累硕果,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一流商科人才。2017、2018、2019年,学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响初次就业率为93%,从2019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中小企业占53.70%、三资企业占11.09%、国有企业占7.43%,其余大部分集中在升学、出国、教育和党政机关等单位,占11.60%。从就业地域和流向看,长三角地区就业占83.82%,符合服务长三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12届毕业生罗欣,在校期间就创办了“爱心贵州”大学生公益组织。该组织成立近10年来,在贵州当地帮扶山区学校上百所,帮扶山区师生上万人,“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292人,联系和直接捐赠贵州当地山区小学钱款和物资价值上千万余元。2015届毕业生张鹏,就读期间在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卖水果、经营二手书,毕业后,抓住上海贸易服务的创业机遇,开办国际肉类贸易公司,2020年年初,他积极担当,从国外进口物美价廉的肉类产品,丰富了上海人民的菜篮子,助力上海人民抗击疫情。

上述只是商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缩影,却是学校产教融合孕育一流商科人才培养的真实见证。未来,学校将产教融合战略作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六大战略之一,致力于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

撰稿:崔艳艳

摄影:教务处

审核:熊平安

责编:唐昕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