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基层动态

基层动态

【文法学院党总支】​ 党建引领创建示范 项目驱动创新育人

文法学院(基础部)是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也是本校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文法学院(基础部)职能有二:一是培养广告学、法学、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本科生;二是承担全校汉语言文学类、数学类课程教学任务。此外,承担本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的主要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现有在校生745人,教职工52人。学院下设三个系、两个教研室,即广告学系、法学系和社会工作系、中文教研室和数学教研室。文法学院党总支以系部为基础,设六个党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法学)、教工第二党支部(社工)、教工第三党支部(中文数学)、教工第五党支部(广告)、体育健康学院党支部、学生党支部。

一、党建引领学院发展,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文法学院一直秉承党建引领学院发展的思路,以校级党建“标杆学院”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学院党总支和党支部建设。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会议等会议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院内涵提升,积极履行“三大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职责,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以及人才队伍建设, 带领党总支围绕学院中心、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在基层党建品牌创建上找准切入点,如连续开展“三个一”主题活动,即“阅读一本红色书籍”、“指导一个学生项目”、“开展一次公益活动”,通过活动参与,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较好地推进文法学院各项工作。

近年来学院基层党支部以及多名党员教师获得市、校等优秀党员荣誉称号,如教工第一党支部获2018年上海商学院先进党支部,李强老师获2019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优秀党员,卞樑获2018年上海商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曹程柯、姜森云获2018年上海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基层党支部以及党员教师在日常科研、教学等工作中也发挥了引领与模范带头作用。如李强、王进庄、林沈节、曹锐等党员教师均获国家社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资助;李强获2020年上海商学院“教学名师”,林沈节、刘东、陈彬、周红丰等获得上海商学院“教学标兵”和“青年教学标兵”;卞樑荣获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称号;曹程柯、杨凤美等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学院党总支委员及支部书记合影

文法学院“三个一”主题活动即公益活动之赴周浦武警支队军民共建

二、创新区域化党建,打造区校发展共同体

党总支积极融入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准确把握区域化党建与学院发展的关系,精确定位区域单位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实现党建共赢、发展共赢。在学院党政负责人、班子成员、党员学科带头人等的共同带动下,区域化党建工作项目已覆盖文法学院所有党支部和专业系部。在“区域化党建+”的体系下,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区域化党建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助推区域化党建组织在法制建设、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质量得以提升,效果明显。

文法学院党总支与东方美谷企业集团、奉贤明星村以及奉贤区司法局等签署结对共建协议,准确把握区域化党建与学院发展的关系,精确定位区域单位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实现党建共赢、发展共赢。各支部也都有校内外结对共建单位,如教工第一支部(法学支部)与奉贤区法院立案庭支部、上海美谷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结对,教工第二支部(社工支部)与上海市第二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周浦武警支队结对共建,发挥专业特长,及群众所需,建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

党总支与东方美谷党总支共建

党总支与明星村党总支共建

三、以项目驱动的标志性成果,推进专业建设发展

学院近年来最大的特色是以项目化来推进抓标志性成果。以党员教师带头,老师就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2-3年的不懈努力,从而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同时鼓励支持感兴趣并愿意在这方面深造的学生积极参与。

近年来产出一批重要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也为上海商学院70周年校庆献礼。如,法学专业获得了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学院入选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完成“上海商业文化史”等课程。在师生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过程,一批学生也从中受益并提高。诸如学院学生获得了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三等奖2项、法学专业学生连续四年在全国财经高校法律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各类奖项十数项等。2019年,学院凝聚学科方向,推进了社会工作专业向金融社工方向发展,“上海金融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功揭牌并召开了首届长三角金融社会工作论坛,实现了学科发展的软着陆。

四、紧扣“领航学院”建设,扎实推进“课程思政”

课程和课堂,无疑是“三全育人”的主战场、主阵地。文法学院始终扭住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这一“课程育人”的“牛鼻子”,根据文法学院(基础部)的自身特点,分两种模式有序推进:一是,三个专业系的“浸润型模式”,侧重在“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中一体化设计、整体性推进。一是,两个基础课教研室的“渗透型模式”,侧重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牵着一根线、化整为零推进。

文法学院始终注重有组织地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市级、校级和院级“课程思政”开发和建设中来。如,2017年本院首批有5门课程入选市级“课程思政”课程;2018、2019年本院有5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课程,2020年本院又有11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课程;2019、2020年文法学院先后推出院级“课程思政”培育课程项目,鼓励更多教师参与申报和建设;2020年对接本市和学校“课程思政”2.0版,从本学期起要求本院所有课程都必须挖掘育人元素,并在教学大纲中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单独列明育人点。并拟在下一阶段严格把关教师教案,对未包含课程育人内容的“一票否决”。

2019年获得本市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后,本院进一步强化建立专业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发挥有效机制。对标《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市级领航学院建设标准(试行)》,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把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在目前已建设的26门课程(其中,市级5门;校级21门)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门数、提高质量,拟在两年建设期限内,将7个教学团队扎实打造得更有特色。

五、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形成学习示范效应光环

学风是一个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在文法学院,除传统的推进专业建设为育人提质增效外,优良学风也发挥着人才培养的同向同行作用。

文法学院有两个特色亮点项目。“1+2+8”是导师制和学长制深度融合的抓手和做法。“1+2+8”是指1位导师、2位学长、8位莘莘同学。通过这样的一个做法,让同学们从跨入大学校门,就能获得老师和学长的帮助指导,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最大限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这个项目目前已经普及到文法学院三个专业的700多名学生。

文法学院的学生喜欢看书,每位同学每学期都要读完16本书。2017年3月最先在上海商学院启动的“一周一书”阅读模式,发起于文法学院,该模式引起了一些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受到了埠内外人士的点赞。具体做法就是,倡导学生一周读一本书,一周每天读五十页,一年就可以读五十本书,坚持四年读完两百本,为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文法学院马萌萌说,通过一周一书不断的量化约束与积累,最终帮助我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有利于我们终身受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持续优化“1+2+8”导教导学深度融合,推广“一周一书”阅读模式等特色项目,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截至2019年,学院连续三年考研率上线率超50%。

六、聚焦“第二课堂”扩大同心圆,实现育人创新

文法学院有很多知名的社团,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奖的学生舞龙队、羽毛球队等不少的团队也是来自文法学院。

让育人“活起来”,除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提供补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法学院通过实践基地、社团建设、体育赛事等第二课堂,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文法学院的实践基地丰富,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践基地近40个,校内诸如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商务舆情调查实验室等,校外与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系统、法院检察院系统、香港大公报上海分社等建立20余个实践基地,在上海高校系统首倡设立“调解中心”“新媒体商务传播研究与制作基地”等新型产学研机构……进一步与社会接轨,推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结合,打造品牌项目,能帮助学生了解社情、认识国情、砥砺品行。比如,成立于2010年11月,最初由5名贵州籍同学倡导成立的“爱心贵州”社团,连续获得了2015年团中央第二届青年服务志愿大赛银奖、2016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知行杯”大赛二等奖、2016年团中央镜头下的三下乡优秀团队、2017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殊荣。截至2019年底,累计筹得市场价值380余万元的筹款及物资捐赠,足迹遍布贵州省十三个区县60所中小学,受益对象达18000余人,目前已有268名困难学生获得“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的资助。

文法学院党总支带领全院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学生为本,将“价值引领”聚焦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确定了育人的“双亮”引领思路:“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以项目推动专业化建设为抓手,完善和深化了“三全三圈十育人”的体系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层次、各阶段的立德树人工作,夯实了市级“领航学院”和校级“标杆学院”建设内涵,取得了优良的育人建设绩效。未来,学院将继续勇攀高峰,积极申报上海市应用试点专业,推进学院建设更上水平,为学校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撰稿:林沈节 李娜

摄影:文法学院党总支

审核:方有林

责编:唐昕辉

TOP